給孩子主動參與的機會2010/12/24
一個多月前,收到 Design for Change(簡稱DfC)「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台灣分會的邀約,希望我和國際總會的發起人,也就是來自印度河濱小學(Riverside School)的校長吉蘭‧貝兒‧瑟西(Kiran Bir Sethi)女士,一同出席座談。
答允這項邀約之前,我看了好幾次瑟西校長在網站上的精采演講,同時思索著我所能分享的北歐經驗值。除了提供聽眾一些北歐教育理念與環境,更希望能提出芬蘭主動邀請孩子們參與改變、創新周邊教育環境的實證。
我一直想找機會與大家分享的,就是以下這兩個實例。
赫爾辛基市政府教育處(Department of
Education)與青年處(Department of Youth),在近幾年設立了一個名為「青年學子之聲」(The Voice of the
Young in Helsinki)的計畫,以取代一九九八年設立的青年會(Youth
Council),讓更多青年學子為校園環境發聲,並參與市府有關教育的預算決策。
這項以學校為單位的組織計畫,希望所有學生都有興趣參與行動與發表建議,共同思索自身的校園環境裡
可再改善之處。例如:增加學校圖書館的書報雜誌、更換全新的置物櫃、添購運動和遊戲的設備等。希望透過孩子的眼光、思考,傾聽孩子的心聲,來了解孩子真正
的需求。再透過學校師生之間的民主議決程序,讓孩子們匯聚起來的想法,能獲得真正的落實。
讓學子自行決議預算用途
「青年學子之聲」計畫,沒有成為流於形式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大拜拜」集會,而是由各校學生代表先彙集意
見,並經過各個不同座談會的討論達到共識。投票表決實際建議後,向市府提案。官員與決策者就和學生代表們共同協商,傾聽孩子的需求,才會在每年三月的市長
年度會議中,進行最終決議。
赫爾辛基市府就如此規劃出部分的硬體教育經費預算,由學子們自行決議如何協助學校環境內部做更佳的
改善。他們認為,邀請各級學校的孩子參與,是落實了憲法的基本人權。因為青年學子本來就是市民的一分子,他們的聲音與想法也必須要被聽見,並且要提供他們
參與決策的管道與機制。
二○○七年,赫爾辛基市府官員碧雅(Piia)在市府大廳曾跟我說:「您知道我們的學生最後將那筆約略六千
歐元的預算,用於何處?他們覺得校園的迴廊裡,需要增添一批沙發,供大家休憩使用。」我聽了不禁會心一笑,心想,孩子的需求與設想,好像總會與大人所想像
的圖書或學校用品等,有點出入。我更好奇的問:「那批添購的長沙發,又該如何因應上百位孩子的使用呢?」
其實,我真是多問了。因為孩子們在決定的同時,也進一步討論了如何制訂出大家輪流使用的規範,好讓各級學生都平等享用。這應該就是這筆預算「下放」給學生決定之後的無形成果,以及最真切的民主教育吧!
一個由孩子參與主導的民主規範與學習教育機制,就此應運而生。
赫爾辛基市府教育處人士認為:民主的學習,本來就要伴隨著能夠實際操作的機制。只有透過討論、溝通
和協商,達成多數人的共識後,決議才會真正落實。在民主法治相當成熟的北歐,這些青年學子親身參與的民主教育,讓我們看到「民主化」是需要時間學習與引導
的過程。各級學校的教育現場,正是讓孩子摸索、認知與付諸實行的好所在。這也是學校教育培養民主規範的最基本職責。
改造環境,三歲孩子也能有貢獻
另一則故事,是赫爾辛基市西南方有一座即將於二○一二年遷移而空置的造船廠房。二○○六年,市政府決定將其
改造開發(區域名稱為Hernesaari),此項提案邀請了上百位學童及青年學子共同參與。當時這項創舉獲得相當多的好評,因為它讓更多的市民有機會集
思廣益之外,還透過不同年齡層的多元視角,激發出更多的興趣和腦力來改造自己的環境。
參與的學童,從三歲到十八歲都有,他們來自芬蘭的 ARKKI 建築與設計學苑。ARKKI
的設計課程,屬於課後自由參與的活動,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所謂「資優」課程。任何對於建築結構、模型、堆高塔等有興趣的孩子,都可以報名參加。因此,這學
苑並非只在培訓未來的專業建築人員,而是希望啟發更多孩子對於周圍環境的認識、關注與動腦改變。
ARKKI 建築學苑裡的教學人員曾跟我說:「我們其實更希望培養的,是未來具有建築與美感概念的政府官員或決策人員呢!因為他們有權決定市政的規劃和未來城市的景觀。」
這項新市政的參與計畫,ARKKI 的學子花了近一年的時間研究、提議、思考、畫圖、設計、做模組。三~六歲、七~十四歲、十五歲以上的孩子,都被納入提案與設計的各群組織之中,一起來「玩」。
我始終記得剛搬到芬蘭時,曾為了尋覓女兒們可以參加的繪畫班,透過朋友介紹輾轉來到ARKKI 學苑。碰巧那一天 ARKKI 沒開,所以只在門口拿了簡章。
但當時的我,直覺的以為:「這搞錯了吧,我們要的是繪畫課耶!」想起八年前的我,思維其實仍未「先進」到可以將兒童與建築設計直接劃上等號,更無法想見建築設計之於當時才七歲與五歲的女兒,有任何啟發之處?
八年後的我,在歷經對於教育的更多元了解、體認後,「兒童參與改變世界」的教育理念與思維就不斷浮
現。同時,更深入知悉芬蘭在一九九三年就已將建築教育放入了學校的視覺藝術課(Art
Class)課綱後,對於孩子絕對有能力提供大人前所未見的視野,深深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了。
和赫爾辛基市政府一樣,我相信,當孩子被賦予機會參與改變,才會增強他們日後對所處環境議題的關注,與參與規劃的興趣。
正如同印度瑟西校長在演講中播放的影片裡所說:「當一座城市回歸孩子之時,孩子在不久的未來,必定也會回饋這個社會。」
孩子行動,世界是否會大不同?答案是絕對的肯定!
在校園環境裡,過多的「上對下」管轄與不對等的號令、制約機制,只會阻礙了孩子的創意思維與民主素質,更會使師長們失去一個最珍貴的寶藏。那就是:透過孩子,我們得以檢視自己與環境,並獲得再度一起成長精進的視野與動力!
推薦這個部落格
訂閱我的部落格
文章分類
統計資料
- 發表文章數:18
- 回應數:138
- 推薦數:530
- 累計人氣:8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