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閩南語
使用国家 中国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泰國東南亞華人地區 
区域: 福建省南部;廣東省東部潮汕地區、广东省西部的湛江电白雷州半島浙江省南部少數地區
使用人數 約4900萬 
排名 21 [1]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
  閩語
   閩南語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無(但中華民國許多正式場合常用)
管理机构: 無;但中華民國教育部及民間組織在台灣扮演重要角色
語言代碼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Ethnologue
第14版:
CFR
ISO 639-3 nan 
Banlamgu.svg

閩南語在中國大陆、海南岛與台灣岛的分佈

閩南語白話字Bân-lâm-gúIPA: [ban˨˩lam˧˥gu˥˧]),或稱閩南話,是指福建南部多個城市以及台灣通行的語言。東南亞閩南人普遍稱為福建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般是泛指閩語方言),中華民國則稱為台灣話台語。屬於漢語閩語的一種,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語。語言學的分類上,中國语言学者多认为閩南語是一種汉语方言,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語族

閩南語一詞有廣义狹義之分,廣義指學術上泛閩南語的集合或閩南本地所有通行語言,狹義則僅指閩南本地之閩南語。此外有「學老話」、「河洛話」、「福老話」之異稱,可以統稱整個閩語族(最廣義),或閩南語系語言(廣義通說)。但這些名詞常因字面被扣以政治意涵,除了「河洛話」在台灣常用,「學老話」在海陸豐常用,其他常被有意回避。

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广东西部的雷州半岛湛江电白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玉环温岭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台湾

通行於台灣的台灣話也歸類於閩南語的一支。而在粵東沿海通行的潮州話也為閩南語不同的分片。

目录

分布地区

现今主要分布在台湾中国閩南,同时在中国東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区也有分布:

次方言

閩南语支系皆源于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河洛話的分類

從語言系統來講,河洛語被多數中國的語言學家認為是一種漢語方言

然而西方學者大多不認同此說法。理由如下:

第一,關於現今中國境內的不同漢語,其到底是不同的「語言」或「方言」,一直在學界有爭議。由於使用不同漢語的人之間,彼此基本上並無法用口語進行溝通,因此多數西方學者認為,這些不同的漢語,基本上是「語言和語言」的關係,而不是「方言和方言」的關係(見Chao 1976;DeFrancis 1984,參見方言)。

第二,如果以河洛語當作討論主軸的話,已經有不少學者指出,河洛語本身和其他漢語之間的差異非常大(見董忠司 2001;林修澈 1994)。以王育德(1960)的研究為例,他就發現河洛語廈門話北京話之間所共享的「同源詞」有48.9%,比英語德語之間「同源詞」的比例(58.5%)來得低。也就是說,如果以「同源詞」當作指標來比較語言之相近程度的話,河洛語和北京話之間的差異,比英語德語之間的差異要大。

以上述這些研究為基礎,最近有一些研究河洛語的學者,對河洛語的定位提出了一種不同的看法。他們試著將河洛語的結構和基本詞彙,與南島語系侗台語系聯繫起來,而論證其他非漢語語言對河洛語的強大影響(見Chin-an Li 2000;董忠司 1996;酒井亨 2002;趙加 1991等)。他們認為,河洛語可以被視為是屬於漢藏語系的一種語言,而不是方言,而廈門話台灣話、泉州話、漳州話等等,是河洛語的方言。

多數中國的語言學家仍習慣地將河洛話視為漢語的一種方言,而有別於西方學者視閩語粵語吳語等為獨立的語言。中國語言學家認為口語差異很大的方言並非只存在於漢語,比如德語在各地區的口語方言,其差異程度也是相當大的,但仍然都被視為德語的方言。而荷蘭語和德荷邊境的低地德語的口語又很接近,並能基本通話,但被視為兩種不同的語言。所以不能把口語差異的大小作為方言和語言的評判標準。中國語言學家以整體國家的概念來作區別,因此絕對主張河洛話屬於漢語,是漢語的方言,以作為語言位階上的主從的關係。如下所示:

漢藏語系 \supset 漢語 \supset 閩語 \supset 閩南語 [1]

歷史

中國漢朝末年的三國時代,中原發生戰亂,北人開始進入福建,造成福建地区除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語言以外 另外也带来了一部分的北方语言。然而,漢人大規模入閩,則是始於「永嘉之禍」,由於晉室南遷,大批北方漢人入閩,而帶來了上古~3世紀時中原的語言,「泉州腔河洛话」亦於此時漸漸形成。

唐高宗儀鳳年間(677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來了7世紀的北方的中古音;唐僖宗中和年間(885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又帶軍隊入閩平黃巢之亂,也帶入了當時的中古音。從以上的兩批移民,所帶來的北方口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了所謂的「漳州腔河洛话」的基礎。

末學者對於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著有《彙音寶鑑》,十五音因而誕生。

各方言之间的亲近性

閩台片

主条目:泉漳片

泉漳片亦即本土闽南语,狹義閩南語。閩台片通行於台灣、中國廣東海陸豐、福建、東南亞。

閩台片內部各種口音,源頭皆為泉州話、漳州話。漳、泉之間,音韵系统有别,但相互之間严格对应;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

泉州話,基本上可分為府城腔和海口腔。

漳州話、東山話和其他區小有差別。又<台灣方言之旅>作者洪惟仁教授,表示他會說漳州話,但漳平、龍巖話他聽不懂。分布於廣東之海陸豐話,與漳州話類似,能通話。

、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台灣話(两者相似,前者較後者高亢,二者能通話。)都是混合閩南語的泉州、漳州口音,俗謂「漳泉濫」。漳、泉音也以不等比例出現在一個人的口語當中。台灣話,又稱台語。俗諺:「泉在海,粵在山,漳人在其中。」內部仍有偏漳或偏泉的口音存在。北台灣和西部沿海,偏泉音;東部,中南部平原地,多漳音;中北部丘陵地,和南部部分地區,有極少數帶潮汕片調值的台語。一個台灣人,能輕易的從口音判斷對方來自何縣市,甚至來自對岸唐山南洋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

台語與其他閩台片還有一個不同處,在於大量的平埔族語言,日語和日式外來語詞彙,和新進官方國語文法及詞彙,及英語的影響。闽台片内部較统一,基本上溝通無礙。东南亚福建话以闽台片為主,混合部分潮汕片調值。。

浙南片

主条目:浙南閩語

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河洛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語福州話類別)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河洛话形成一定差别,苍南人习惯把这种方言称为“浙南闽语”。现代的浙南闽语与闽台片的闽南语相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但总体而言,浙南河洛语基本还是保留了本土闽南河洛语的其它特点。相对来说,浙南河洛语要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河洛语。

潮汕片

主条目:潮州话

潮汕话与闽台片的河洛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间差别仍旧十分明显。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纵然如此,彼此虽然各讲各的可是还算能沟通无碍,基本上潮闽双方都可很快速的融入对方的语系里。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诏安新加坡等。潮汕话除了分布于潮汕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众多潮人聚居地。

现在使用潮州话的地区,主要有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泰国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华人和越南的一部分华人使用潮州话。全世界以潮州话为母语的大概有3000万人。是中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河洛方言的次方言。有名的戏曲荔镜记 (陈三、五娘跨越阶级性的爱情故事),来自潮州地区,亦广传于闽南台湾等地,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1949年后以汕头市区话为标准。

中山片

主条目:中山閩語

北宋时期,有大量的闽南河洛人迁徙到广东省隆都南蓢三鄉張家邊一带。这个片区统称为“中山片”。河洛话传入中山市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这种方言被当地人称为“中山闽河洛语”。

琼文片(已独立成区)

主条目:雷州话海南话
  • 雷州話又稱黎话(不是黎族的黎语)、海话,主要流行于电白、湛江,北宋之前大致居住在河南(洛阳周边),两宋年间北方战乱,先迁居到福建莆田一带,再沿着海边迁居至闽南、潮汕、海陆丰、电白、湛江、海南。
  • 海南话是說河洛話的人(有说是莆田)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语言。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的河洛语差别最大,基本上不能沟通。諸多語音特點和差異,如具備子音 f 等,使其歸屬於河洛語支系有些許爭議。

保留古漢語成份

子音

河洛語的子音(聲母)直接繼承上古中原語的聲母系統。在這一方面,河洛語並沒有受到中古漢語系語音演變的影響因为早在五胡乱華便远离了故土,一路南迁至福建等地,留住上古中原语音。現在普遍認為上古漢語有19個聲母。按照傳統的河洛語十五音分析,现今河洛語的聲母有15個,就是說上古漢語的19個聲母目前河洛語保留了15個。

上古中原(漢)語有一些特點:

  1. 古無輕唇音
  2. 古無舌上音
  3. 古多舌音

這些重要的古代漢語語音現象,河洛語保存得很好,反映上述上古漢語的特點,以下逐一分析:

  1. 河洛語的「非組」和「幫組」聲母讀法相同,例如「飛」([pue44] / [pe44] / [pə44]),「蓬」([pʰaŋ24]),「吠」([pui22]),「微」([bi24])。
  2. 「知組」和「端組」的聲母讀法相像,例如「豬」([ti44] / [tu44] / [tɯ44]),「醜」([tʰiu53]),「程」([tʰiŋ24])。
  3. 很多「章組」的字聲母讀法和「端組」相同,例如「唇」([tun24]),「振」([tin53])「召」([tiau22]),「注」([tu21])。

聲母子音

母音和聲調

閩南河洛語的母音和聲調,體現中古音的特點。母音方面,閩南語粵語都完整保存中古音6個複音韻韻尾,其中[-p]、[-t]、[-k]塞音[-m]、[-n]、[-ŋ]鼻音

聲調方面,中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特點在閩南河洛語得到體現。漳州音、厦门音、同安腔、台湾优势腔,有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去、陽入7個調;泉州音(仅以泉州市区“府城音”为代表)有陰平、陰上、去聲(陰去和陽去合并)、陰入、陽平、陽上、陽入7個調。龙岩音(以龙岩市区音为代表)有8个声调(四声各分阴阳)。

一般地,汉语中古音有八个声调,体现「平上去入各分陰陽」。今天的汉语方言,大多能够完整或不完整地保留中古音的某些特点。以河洛话为例,漳州音独缺“阳上”调(漳腔阳上并入阳去);泉州音则惟独去声的本调不分阴阳(即阴去和阳去合并,但各自变调后仍能区分)。

所謂閩南語七聲八調,指的就是這些調性的完整。

聲調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代碼 1 5 2 6 3 7 4 8
調值 廈門 44 24 53 - 21 22 32 4
東 taŋ1 銅 taŋ5 董 taŋ2 - 凍 taŋ3 動 taŋ7 觸 tak4 逐 tak8
臺北 44 24 53 - 11 33 32 4
-
臺南 44 23 41 - 21 33 32 44
-
漳州 34 13 53 - 21 22 32 121
-
泉州 33 24 55 22 41 5 24
-

[2]

詞語

閩南語詞彙,有很多屬於古漢語的成份,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甚至是上古時代。例如俗語「日時走拋拋,暗時點燈膋」中的「膋」 就是那個時代的語言。(《诗经·小雅·信南山》有:「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


人称
  單數 眾數
第一人稱 我 goa

儂 lang, nang

包括性 儂人 lan, nan 咱們
排除性 我人,余人,吾人之連音 n, gun, goan 我們
第二人稱 女汝爾耳你 Li/Lu2 您(「你人」連音)nin, lin 你們
第三人稱 伊 i1

儂(人) lang, nang

他/她/牠/它

人家

伊人 i nan(潮瓊片)in(伊人連音,閩台片)

儂(人)lang, nang

他們/她們/牠們/它們

人家

儂為「人」的語讀(形聲字):相當於官話的「人家」。此外,可以當第三人稱不特定之單複數。此一漢字傳至日本,先為天皇貴族、後普遍為年長者或尊貴者所用之第一人稱:儂(わし)。

予=余=于=我/吾。余、予、于、我四字訓讀皆同,「吾」為形聲字,文讀為ngo,語讀為go。古代思想家老子孔子莊子等也自稱為吾或予。現在更常見「我」goa,近代用法,廣東話「我」仍讀NGO。

「你」字的右半,正是「爾」字的簡化或草書。「汝」和「女」在表第二人稱時通同,如《論語》:「今女畫。」的女就是你的意思,被保留至今。而閩南的「您」,是第二人稱複數,第二人稱所有格(例:您爸)。而今官話解作第二人稱敬語。

詩經》裏所有的「伊」都是指「他」。

指示代名詞
  指近 指遠
一般 單數 之個 這個 許個 那個
眾數 之撮

這些 許撮

那些
空間 之塊

這裡 許塊

那裡
之內

之內底 之內面

這裡面 許內

許內底 許內面

那裡面
之口

之口面

這外面 許口

許口面

那外面
時間 之陣/當

之當時 之時 之時陣

現在;最近 許陣/當

許當時 許時 許時陣

之後
狀語 之生阿

焉耳生

像這樣 許生 像那樣
程度 這麼 那麼
類型 茲個

之種

這種 許個

彼種

那種
空間

用字有嚴格區分。

頂,指物之上緣,水文上為北岸。如,頭頂、山頂、身軀頂、天頂、頂溪(溪北)、樹頂。上,泛指物之上方或上半部。水上(通常指高於水面如沿岸),水面上、身上。底指物之下緣。如水底、手底(也指可直接掌握的資源)、井底(某一空間之最下處),下、腳(e,ka,ha)。「下ka」指泛物之下方或下半部。如,山下(寫「山腳」是誤植,許成章《台語研究》,2000),樹下、手下(大至歸我所管領者,不如手底強烈。)、下溪(溪南)。範圍而言「頂/底」小於「上/下」。奧(最深處)。如村奧(最裡村。)、奧萬大,奧深水。

稱右為「正」,稱左為「佐(音倒)」。稱寬為「闊」,稱窄為「隘」。稱大為「大」,稱小為「細」。稱高為「縣(懸)」,稱低為「奚」。

顏色

有藍、綠不分之現象,皆稱「青」,乃需視其前後語氣而定。一般而言:與「紅」相對時,則「青」指綠色,如「青紅燈」*(紅綠燈)、「青草」、「青山」;而有時以青稱藍,如「青天」、「海青色」。但今日台灣,年輕人多有以「藍」專指官話中的「藍色」,以青稱「綠色」之傾向,如:此遍投票,你是挺「藍的」,抑是支持「青色」?(這次選舉,你支持泛藍,還是支持泛綠?)

地名

埔(平原),坑/湖(低勢低者,稱湖不一定有水:很多是古時有水,現在沒水。)

庄(村落);寮(臨時塔建的棚屋,如草寮,工寮。),茨(原指茅屋,今多作「厝」,指房子,同客家人稱「屋」者,常冠姓於前,如陳茨/陳厝,指陳姓人家的房子/房子聚落。)

甬/涌/湧:水文、人文集合處。   社(部落祭祀處而形成的聚落。台灣多為原平埔族居地)

崎(山坡),崁(平面上突起如階梯的地勢)坪(坡勢緩者,或小高原)

港(不限河溪大小,多為古早泊船,或作交易處。今不一定有水。),洲(河道沙積地)

田/塍(農地)

營/宿/鎮/鋒/沖/勁:台灣地區多為鄭成功父子布軍處。例:前鎮、前鋒、左營、右昌(沖/衝)、後勁、中路;新營、柳營、林鳳營。

門/口(如:鹿耳門鄭成功荷蘭東印度公司登台處,為一海口)

驛:車站。驛頭(車站)、後驛(後車站)、驛夫(車夫)、驛長(站長)。客家話日語韓語也表留此用古語。

詞彙

生Sngi/Snge、先生SinSnge/SenSngi:日語韓語亦保留「先生」用法;而一般人稱後之さん,正是漢字「生」之古音(廣東話也保留)。「張生」指張先生;「張先生」指張老師,指一些學有專精者,如醫生,教師,律師……等。例:《西廂記》張生。

之(TSit):明代以前的中文,還是用「之」表普通話的「這」(見《康熙字典.之/這》),這要念en2,古文從不表THIS。可追溯到《诗经》:「之子於歸」(這小孩出嫁)

茲(TSia):這裡,這些,這。(庫車,古稱龜茲,茲車同音。)。例:茲收到銀票一萬圓。

牙G"e/G"a、齒Ki:人、一般草食動物口內者稱齒。如馬齒、齒科大夫(非牙科大夫),齒膏(非牙膏);其他動物、山精鬼魅、幼獸,小孩或橫生於口外,尖利者,稱牙。如暴牙(亂長的),象牙(生長在口外)

溺/屎溺:溺者,尿也。《莊子》:「道在屎溺。」

時間:夜半、日出、早時/早食(早亦作蚤),晡時/晡食(指下午)、日落(白話常講「日頭落山」)、黃昏、宴時/宴食/暗時/暗食(晚上)……等詞。《淮南子.天文訓》十時辰制,《漢書·天文志》或漢代官方十二時辰制,都可以看到這些名稱。其他如,中晝(中午)。

忝Tiam2:疲也。普通話謂之「累」。《詩經·小宛篇》:「無忝爾所生」(不要累了你的父母)(陳冠學《高階標準臺語字典》)。

寒Gngua/Ling冷:普通話混用。日語韓語亦保留此一用法。自然環境施於我者,如天氣,稱寒,如「冬天會寒」;人為或物之溫度,稱冷,如「冷霜霜」,「腳尾手尾冷」。

熱Luah/燒Sio:同上。天氣熱,滾水燒。

細腻SueLi/SeZi:腻,音同「二」。小心也。如,細腻行兮(小心走嘿)。

身Sin:閩語系(<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稱「懷孕」皆為「有身」,而「身」字於甲骨文中即畫一個人腹中有物。

食具:以煮食用具為例,古代稱為「釜」的,華北人、官話語區稱為「鍋」,粵語客家話稱「鑊」,閩南語稱為「鼎Dngia」。河洛語以「鼎」作「釜」至少保存了西漢尚可了解的一種用法。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03-206。

箸:Dd, Du, Di。筷子。日語同漢字

衫Snga:衣也。由上而下穿者,不論是否及於下半身,都一定叫衫。如長衫(長袍)。

犖确/僂佝/……:凡顛沛不平貌,皆稱「LokKoh」。LokKoh馬(騎起來會讓人跳腳的馬),犖确石(見於韓愈<山石>一詩,台灣澎湖多見,今多表音為老咕石),犖确也糜(爛泥巴)。

糜B"e/Mue/Muai:粥也,稀泥貌者也可称之。如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犖确也糜(爛泥巴)。

濫/爛:普通話全混用為「爛」

濫(Lam阳去),普通話作「爛」,充數貌,暗指品質不良,甚至可能是水貨,如成語「濫竽充數」,之台電視濫濫(這台電視品質不好);

爛(Nua陽上),指腐敗貌。如豆腐爛矣(腐敗了)。

狡獪GauGuai4:之(兹)兮孩也真狡獪。(這小孩很不聽話,不受教,頑皮。)

悾/悾悾Kong:心思空空,傻瓜。《論語》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湛Dam5:溼。《詩經·召南》「湛湛露斯」

倒置詞

其次,如「衫褲」、「人客」、「趁錢」、「眠床」、「精肉」、「滾水」等等都是唐宋以來 (中古漢語時代) 的用詞。[衫褲、人客、滾水,也見於粵語]

河洛語一些構詞方式和現代漢語相反,但是和古漢語相同,例如「鴨母」、「風颱」、「人客」、「親堂」、「骹手」等。

表動物之性別及物之陰陽者,以「公/母」表二,如雞母、狗公。[公/母也見於粵語,但母作「乸」]

表本源及衍生者,以「母/子」表示:如錢母(母錢也,即本錢)、錢兒囝(利息)、股母(股本)、股兒囝(股息)。

其他:慣習、頇顢、韆鞦、僂傴、鬧熱、童乩、氣力、棄嫌、退後、序先、第(dai上聲)先、塞鼻、寸尺、冒仿、青紅燈(紅綠燈)、板模、胃腸、慢且、頭前、久長、出外、心內、加添、養飼、落衰、菜蔬、延遲、利便、緣投、運命、進前、紹介(介紹,都有人用)、臭酸、姑磨(今台灣地區多俗寫為龜毛)、嚇驚/嚇恐(恐驚古音同)、夜半、布帆/布蓬、暝日(暝為夜的意思),

動詞

臆ioh:猜測也。《論語》子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落:離開交通工具、交通動線,往下之動作,都稱「落」。落车(下车),落轎(下轎);落崎(下坡);落山(下山);落高速公路(下高速公路)。粵語、日韓語也表留此漢字表意。

宰:殺也。口語多用宰。宰豬、宰人。

斟酌:小心,计较,深虑專心也。加斟酌兮(多注意多考慮專心一點)。粵語亦同。

熟悉、识悉,悉識,熟識:認識也,音Siok-sai7。如,王生你有熟悉無?(你認識王先生嗎?)

辏Dau:聚也。二人辏陣行(二人一起走。)

企:立也,如企鵝(站起來的鵝),企壁(站在街旁得流鶯),企起來(站起來。),音Kia。粵語亦同。

行、走:粵語、日韓語也表留此漢字表意。今普通話之「走」,古謂之「行」也,「行路」即官話的走路。

走:急行也,即普通話的「跑」,古語謂之「走」也。而闽語裡的「走路」,字面為「奔跑於路」,而且有「逃跑」、「逃亡」之義。如暴走、敗走千里。

痺痺惙(扯):嚇到發抖。日韓語也表留此漢字「痺」表微顫和麻木之意。

彳亍/蹉跎:左足為彳,右足為亍,彳亍指前行,有漫無目的行走,或遊戲之意。如小明去公園內彳亍(蹉跎)。

名詞轉品:動詞化或形容詞化,如:天光(天亮),車過來(用車子載過來)、泉藥水(噴藥水)。

沃:澆。如,沃水(澆水)、沃花。(〈《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 施炳華〉)

副詞/助動詞/介詞/其他

諸/置/在:語音同「豬」或「箸」,「之於」也。之味藥子已經加在內底也(這味藥加到裡面了。)

若:似,同「如」。若行若走(又走又跑。),音na。另一解為「如何」(類英文how之副詞用法),通「偌」。若大?(多大,How big? How large?),若濟(多少?,How many? How much?),各地口音有Goa, Noa, Na等。亦可通「如」也。

誠/真:誠在古文中履見不鮮,亦可作「成」,誠大也(真的很大啊)。名詞或名詞化形容詞多用「真」。如真紅,真白,真男子漢。

上/至/大,在古文中表「最」、「極致」、「無可取代」之意。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的封號:至聖,上聖,大聖。

上+形容詞:如上好(最好);上大(最大)、上寒(最冷)。

至(語音為Dziah)+形容詞:如:至好(這麼好)、至大(這麼大);至寒(這麼冷)。

大+形容詞:如:大愿頭(超級不識相,俗作厭頭)、大痴頭(超級笨蛋,俗作豬頭)、大好人。

著/得/對,

著/得,是也。普通話對錯之對,閩語稱「著/得」,表示說中了,講對了。如,得也/著也(對啊)。得者,取也。著獎/得獎(中獎),拍著後壁(打中了後面)。

閩語「對」,是相對、根據之本意。如,對獎,對之個開始算(從這個開始算)。按:根據也。按之個開始算(從這個開始算),按刑法規定(根據法律規定,台灣法學界常用。)。

焉耳/焉爾/安爾/安耳:這樣子(而已)。焉/安,相當於英文的how。《孟子.梁惠王》:「盡心焉耳」(盡心這樣而已)。 話不是焉(安)耳(爾)講(話不是這樣子講)。

有:(參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06。)   可以加在形容詞之前以加強語氣:之(tsit)粒西瓜有大(這個西瓜真大)、之(tsit)個囝也有勇(這個孩子真勇敢)

這種用法跟《詩經》裡「有」字的用法非常接近:《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實。(有蕡=真大)。《小雅.白華》:有扁斯石,履之卑兮。(有扁=真扁)

加:kha+形容詞:如「加少」指「變得比較少」《孟子.梁惠王篇》﹕「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者又加少矣」。

疑問詞

what:

 什麼:通「甚物」,「啥物」(許成章《台語研究》,2000)。

 甚:現通什麼的「什」,台語多寫成「啥」,後可加名詞。如,甚人(何人),甚事(何事。事念Tai7)……。閩台片口語多用「甚」表示what。

 乜/麼/勿/物(未有權威考證,皆為民間用字)、「乜個」(潮瓊片)

 底:Ti或Toe, To, Te。

  干卿「底事」(Ti3Tai7,什麼關係,什麼事)      「底個」(潮瓊片)同「乜個」。

how to: 安(焉)如(若)/怎+動詞。 例:之字安怎寫?

how + adj. : 若+形容詞。如若大(多大,how big),若濟(多少,how much/ how many)

when: 底時(Ti3-Si5),何時。

who: 甚人(可連音,許成章《台語研究》,2000),底人(潮瓊片,在閩台片是問對方那裡人)

where:底(To4,Toe4),底位(To-Ui7,底Toe4雙音節化),何處。

which:

㈠底一 +名詞 例:底一車(那一車?)

㈡底一 +量詞 例:底一台?(那一台?)

㈢底一 +量詞 +名詞 例如:底一台車?(那一台車?)

古代閩越語成份

闽南河洛語里面有古代中原漢語和閩越族語言相融合的成分。現在閩南河洛語仍然保留一些古代越人語言的成份,例如ka-cháu(虼蚤或蟉蚤)、ka-cho̍ah(虼蠽或蟉蠽,對應中文為:蟑螂)、ka-lēng(鵁鴒或鵁閵)、tō•-kâu(杜猴)、tō•-ún(杜蚓或土蚓,對應中文為:蚯蚓)、káu-hiā(蚼蟻或狗蟻,對應中文為:螞蟻)、ka-lún-sún(交懍損、加懍損、交懍恂或加懍恂,對應中文為:打冷顫)、phah-kha-chhiùⁿ(拍咳啾,對應中文為:打噴嚏)、tio̍h-ka-cha̍k(著咳嗾)。

现今閩南河洛語亦受到些侗台語系的影響。近代之研究已也顯示侗台語系(TAI-KADAI)亦與原始漢藏語系以及上古漢語有極密切之關係。侗台語系包括了中國境內的侗族、壯族、傣族,與及東南亞的泰國語、緬甸禪邦語。

通常只有屬於同一語系內的各方言才會有共同的核心詞匯(core lexicon)——比如天地日月、心肝手腳之類又實在又與生俱來的實物;不同語系之間的相同詞匯通常是一方借向另一方,是貿易帶來的新事物或文化交流所帶入的抽象概念。

然而,閩南河洛語擁有的非漢語詞匯之多,竟然包括了部份核心詞匯。最明顯的例子是「肉」,河洛語讀 [bah]。馬來西亞讲河洛語的華人將「肉骨茶」拼寫作 Bak-Kut-Teh。

事實上,河洛語「肉」字是有文白二讀的,口語為 [Bah],但文讀書面語卻是 [Liok]。

多数情形 河洛话当中文讀代表着 异族王朝官方語言影响中原正统语音後的变音讀法,河洛話「肉」文讀 [jiok] 正好代表了中古漢語「肉」的讀法。「肉」在《廣韻》等中古漢語是日母字,「日屋合三入通」,IPA [ɲjuk~ʑjuk] (現代北京話 /rou/,粵語 /yuk/),中古 正指的是 五胡乱中原之后 的时代。

試比較華南及東南亞的非漢語的「肉」——

   Tai-Kadai (侗台語):壯族 Zhuang 土州話: b[¬]k,

             壯族廣西天等、德保、靖西: ba:i, ma:i, w*

   Tai (泰國語):-Lue: m[a()n, Sui: man (油), Li: mam*

   南島語系:Indonesia (印尼語): da - ging

侗台語、泰國語「肉」的讀音都與河洛語口語「肉」[bah] 更接近。可見华南少數民族 或者是 东南亚少數民族語言跟河洛語在远古是有關係的。 故 河洛中原话语、民族 其实 是 东亚大陆上 东西南北中 各民族 融合而成之。。。

外來語借詞

唐朝開始,泉州已發展為東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泉州。從此閩南一帶和中東東南亞的來往更加頻繁。出洋的華僑把外鄉的語言帶到福建,時間久了,有的外來語的語詞進入闽南河洛語,成為河洛語的一部份。例如sat-bûn(soap,雪文,现今河洛語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刹)、chi-ku-la̍t(巧克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铁板手)、ba̍k-thâu(商标)、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出租车,台灣地區現多以河洛語發音稱「計程車」)、pa-sū(bus,巴士车,台灣地區對於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車」的趨勢)、má-tih(死亡)、gō•-kha-kī(骑楼过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與日語關係

由於河洛語保留了不少上古~中古中原话语,而日語的漢字讀音多是在南北朝唐朝時從中原傳入,所以有不少漢字兩者的發音几乎完全一致。例如「世界」一詞,河洛語唸SèGài,日語唸セカイ (Se-Gai),「开始」KaiSi,「人类」LinLui,「世纪」SeGi, 發音明显一致。尤其在韵脚上更有相当多的例证,如宇宙、运动、便当等。

另外,由於台灣曾經過台湾日治时期長達半世紀(1895年1945年),因此台灣話的日常用语出现些口語其是來自日語詞彙,例如o·-bá-sángおばさん,中年、年長女性)、o·-jí-sángおじさん,年長男性);另亦有日語漢詞,以河洛語發音讀出的情形,例如:「離緣」(離婚的意思)、「注文」(下訂單的意思)、「寄付」(捐獻的意思)、「口座」(帳戶的意思)、「出張」(出差的意思)、「水道水」(自來水的意思)等。这些詞彙為閩南語添加了新元素。

文白異讀

許多漢語方言皆有文白歧讀(或稱文白异读)現象,但遠不如河洛語豐富。語言學家罗常培曾於《厦门方言研究》中粗略统计《方言调查字表》所舉 3,758 個漢字當中,有 1,529 個有歧讀現象,比例約佔 40.6% 強。歧讀漢字中,絕大多數文讀白讀各一,在上述四成之中又約 90% 屬之。其餘則有多種讀法。

舉例數字(1~10)讀音如後:(註:白讀「一」若干學者認為「蜀」為正字[3];「八」為泉漳腔;文讀「二」為部分地區失落 j- 聲母);。

漢字
文讀 it jī/gī/lī sam sù/sɨ ngō lio̍k chhit pat kiú si̍p
白讀 chit nn̄g/nō͘ saⁿ la̍k peh/pueh/pəeh káu cha̍p

一之語讀為「蜀」(獨),而二之語讀指「兩」,而十之語讀為「雜」(如什錦/十錦,即「雜錦」)

使用文讀或白讀以場合而定。例如數字白讀絕大多數用在計數,而當序數、電話號碼、車牌號碼等不需進制時使用文讀。又例如「成」字有多個文白歧讀:「成功」中讀sêng,「幾成」讀siâⁿ,「成做」(成為)讀chiâⁿ,「成家」讀chhiâⁿ,不能相淆。 再如「駛」,駕「駛」執照多半念文音,和「駛」車卻念語音多。

有些詞語以文讀和白讀區別不同意思。例如「大人」的文讀音tāi-jîn是對別人的敬稱,白讀音tōa-lâng是指成年人。對於非母語人士而言,河洛語歧讀極為困難,學習時應以詞彙發音為主,不可各別記憶漢字發音

注釋

  1. ^葡萄牙語為例,該語言在語言分類的系譜如下:
    印歐語系 \supset 義大利語族 \supset 羅曼語族 \supset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supset Western \supset Gallo-Iberian \supset 伊比利亞-羅曼語支 \supset West-Iberian \supset 葡萄牙-加利西亞語 \supset 葡萄牙語
    葡萄牙語在分類位階上比河洛話還要後面,但卻沒有人會將該語言說成是方言。但方言並非完全由分類位階的多少所決定的,還有語言的影響力、地域差異等其他的因素。
  2. ^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7, 28頁。ISBN 7-211-03896-9
  3. ^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亦採此說

参見

外部链接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闽南语维基百科